在亲密关系中,妈妈的影响如何塑造我们的安全感?探讨爱情中的不安与解决之道。有些人在选择伴侣时会把“对我好”当作第一标准。
有时候明知对方不够好,还是不忍放弃。
总是患得患失,对方任何稍微冷淡,都会害怕“他不爱我了”。
还有时候,会把情绪拴在对方身上,把爱情当作生活的唯一旋律。
在亲密关系里常常有不安全感,导致双方的矛盾,这是为什么呢?
又如何能够摆脱亲密关系中的这种不安全感呢?
1
你在重复妈妈当年对你做的事
小时候和朋友们闹的不愉快,满脸沮丧地回家,但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却丝毫没有发现你的异样,没有询问一句“宝贝,你怎么了?”
又或是心爱的宠物死了,你哭得稀里哗啦,但父母却并没有拥抱着安慰你:“别哭,会好的。”
当幼时的你需要关注的时候,父母因为没注意到或者没时间而没有想到,“你需要什么?”
关注,连接,重要,自由,独立,认可,尊重,这些都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营养。
如果小时候缺失,长大就要问别人要。谁靠近婴儿,婴儿就向谁要,所以最可能索取的对象就是伴侣。
“重蹈覆辙”的3大法则
a. 小时候缺了什么,长大了就索取什么
当伴侣向你索取的时候,这时候你就可以看到伴侣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。反之亦然。
比如他指责你的时候,可能就在你索取“关注”。其实是在以指责的方式,向你表达自己需要关注的需求。
b. 小时候缺了什么,长大了就重复体验缺失
小时候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,长大了就总觉得自己得不到关注;小时候被否定过多了,长大了就总觉得自己容易被批评。即使别人没有批评你,你也会听出批评的意思来。有时候别人可能讲了一句客观中立的话,但是当内心充满了被否定,长大后就会认为被不认可。
c. 小时候被怎么对待,长大了就要怎么对待别人
小时候如果被忽视,那么你就会从别人那里索取关注,同时也会忽视别人。
小时候如果缺了认可,缺了尊重,比如妈妈一直批评你。那么你就不会认可自己,不能内化好的自己,也不能认可别人。你不认可别人,怎么与别人建立连接呢?于是你通过打击否定别人的方式与别人建立连接,因为这种方式太熟悉了。
2
亲密关系是翻版的母婴关系
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是母婴关系的翻版,亲密关系就是母婴关系。
原生家庭并不仅限于现实意义上的“母亲”,而是心理意义上的“母亲”,真正意义上的抚养人,即“重要抚养他人”(比如:带大的爷爷奶奶,保姆,或者父母双方)。
婴儿的成长期是我们人格成长的关键期,分为3个阶段。每个阶段都有必须的心理需求,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,会对长大后的性格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。
第一阶段:无条件关注
第一阶段为0-1.5 岁,这时的婴儿处于无生存能力的状态,需要妈妈无条件关注。
这时婴儿的世界里只有妈妈,但对妈妈来说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,比如因为工作、家务或者打麻将等等。在无条件关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,婴儿就会对妈妈在内心深处产生怀疑:我是对妈妈最重要的吗?我是值得活着的吗?
婴儿产生结论:我不如你的工作,家务或者麻将重要。因此,随着他的成长,一直无法确认自己是另一个人心里最重要的人。
长大后的影响
长大后的婴儿如果听到”我不喜欢这个世界,我只喜欢你”这种话, 就会体会到自己是另一个人世界的中心,从而迅速进入热恋。但是这种状态不能持久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任务。除了热恋期,其他时候再也无法成为另一半NO.1,所以这种期待一定会落空的。
成年的他又一次体会到,原来我真的不能成为另一个人最重要的人,然后会喜欢与占据另一半关注的事物(比如工作,电视,游戏等等)会比较,会吃醋。这背后其实就是在表达“我多么希望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”,潜台词其实是:我希望成为你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人。
当一个人能希望从伴侣身上索取安全感的时候,其实他是无法看到伴侣的真实存在,也是忽视伴侣的。
如果希望自己是一个公主,被哄着宠着,其实需要的不是一个伴侣,而是一位仆人。
第二阶段:一定的尊重和自由
第2个阶段是1.5-3岁,1.5 岁以后,婴儿第一次产生了“我”的概念。如果吃饭、睡觉、休息自己说了不算,都是妈妈说了算,婴儿就会体验到自己任何一部分都不受自己的控制,自己只是妈妈的“傀儡”。
当婴儿“做自己”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,就会产生疑惑 “我能做自己吗?我能替自己做主吗?”但是如果想替自己做主,却实际无法替自己做主,就会产生痛苦。
长大后的影响
与其有需求痛苦,不如没有需求。于是婴儿会放弃自己的需求,感受到很强的外在控制感(来自妈妈)的婴儿成长后有两种可能。
第一种可特别有主见,这是因为在第二叛逆期青春期的时候叛逆成功。这类型的人会特别有主见、独立、倔强。
而第二种是在第二叛逆期叛逆失败的人,只喜欢执行任务,不敢表达自己意见。在亲密关系中,他会渴望特别多的自由。对任何的控制,产生了天生的厌恶感。因为小时候已经承受太多了,所以长大了不愿意再多承受一点点。
规定特别多的人,意志力会特别强;规定少的人,就会比较灵活,会容易轻松的放过自己。
如果小时候在妈妈那接收过灵活的规则,比如妈妈要求不是必须每天 10点睡觉,可以一周有几天放松,那么婴儿就会长大后也会灵活的处理问题。
妈妈从小制定规则会使婴儿产生规则意识。规则意识一定程度上是好的,但是要适度。过强过弱都会让婴儿对控制度产生反感。如果小时候缺少自由,那么长大了就会拼命从别人要自由;如果从小一直被妈妈强迫,没有被妈妈尊重,那么他长大后就特别需要别人的尊重,特别讨厌别人强迫他。
在亲密关系里的体现
不同家庭背景里的两个人的规则意识不一样,如果一个人要坚持自己,那么对另一个人形成控制,那么另一个人就一定要妥协,对方就会体验到被控制以及不被尊重。
因此如果小时候一直缺少尊重和自由,一直被控制那么长大后就会过度的向对方索取尊重和自由。同时,他也不会给另一个人尊重和自由。
反之,如果婴儿在 1.5-3 岁的时候得到了一定的尊重和自由,那么在他长大后就是可以尊重他人,接收伴侣对自己的适度的控制。
第三阶段:认可和赞美
第三阶段是3-6 岁。路透心理数据分析,小孩子在3岁的时候不再那么需要妈妈了,开始主动玩游戏,堆积木,开始主动探索这个世界。这时小孩子会想要离开妈妈,但是却不敢。于是就不断从妈妈那边确认,希望可以得到认可。比如婴儿会问妈妈:我搭的积木好不好看吗?只有漂亮吗?
有些妈妈对婴儿不走心的夸奖是“无效”的。婴儿需要妈妈具体化,对细节的描述。比如具体哪里做的好啊?怎么样做的好啊?那有些妈妈不但没有欣赏能力,还会对婴儿产生否定和批评。
比如妈妈在婴儿把积木堆歪时不给予鼓励,会导致婴儿产生挫败感,无法从妈妈那内化一部分认可,婴儿对于认可、赞美就是缺失的,从而产生疑惑:我的本质是好的吗?如果我不好了还会被爱吗?所以长大后的婴儿就会怀疑自己,我是好的吗?我是真的可以的吗?
长大后的影响
这样的婴儿长大后就特别需要别人对他的认可,受不了别人对他的指责和批评,却特别擅长打击和否定别人,婴儿就会像当年妈妈对婴儿做的那样,对别人做指责和批评。体现为目标感比较弱,没有自信,也不具备赞美和认可他人的能力。
3
长大后,你可以重新做自己的父母
如何切断这样的代际传递和影响呢?
你要看到自己缺什么,看到你在问伴侣要什么。明白这些你缺的东西不是伴侣欠你的,而是你妈妈欠你的。但现在妈妈也没法还了,那怎么办?就是妈妈没法给自己的东西,长大了之后就自己给自己,爱自己。比如总是嫌弃伴侣不够关注自己。
a. 给自己关注,相信自己值得被爱
小时候妈妈对你不够关注,那么现在可以自己给自己吗?你可以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关注,被爱的。如果这个时候停止向外不断索取关注的双手,开始关注自身,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在其实有一个受伤的小孩,是那么地需要你的关注。你愿意伸手去抱一抱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吗?这就是给自己关注,当别人忽视自己的时候,可以看到那个受伤的自己,然后爱一爱它。
b. 给自己自由,树立明确的“界限感”
如果别人不给你自由的时候,你依然可以给自己自由。树立明确的“界限感”,但不是以我的界限来攻击你的界限,而是可以看看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忍受对方的控制,做一部分的妥协。这时内在的小孩从小到大被控制的小孩,给他一点呼吸,给他一点自由。可以给自己很多认可,看到自己好的一面,而不是像当年妈妈一样,盯着自己不好的地方不放,而是关注自己好的一面。
c. 和内在小孩沟通,学习和自助
人长大以后,可以重新做自己的父母。小时候从父母那边得不到的,长大了可以自己给自己,不必向父母要,不必向伴侣要,而是学习认可自己,爱自己。你会发现这种与自己内在小孩沟通和成长的过程,会比向父母要和向伴侣要更为深邃和令人感动。这也是我们学习和自助的一个过程。
今日互动
你在亲密关系中感到不安全吗?
你的小时候没有得到什么?
又在亲密关系中填补着什么?
探索原生家庭的目并不为了责怪或归责谁,而是为了以后过的更好。
我想听,
你的故事。
又开始美好(苦逼)的一天了!
早安。
Filed Under: 首页 话题 行动研究 预约心理咨询 在线商店 企业咨询 工作机会
受认证最专业的心理咨询国际机构。致力于研发技术,实验、社会分析或临床文献。凭借其卓越的专业团队和多国认证的资质,成为心理咨询领域的佼佼者。他们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安全、保密且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。融合多种心理疗法和干预技术,有效应对心理疾病、自我提高,婚恋亲密关系、青少年成长等多方面的问题。